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智库成果

陈 华:破解家访“门难进”

日期:2025-04-28    来源:湖北日报 陈华

家访曾是中国教育中一道温馨的风景线。老师走进学生家门,与家长就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促膝长谈,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传递着学业信息,更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然而,眼下聊起家访,笔者的一些教师同行就会面露难色。倒不是觉着累,而是因为“闭门羹”越吃越多,已经像是家常便饭了。这项传统教育实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家访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群里程式化的通知、标准化成绩单和冰冷的电子评语。

如今,最怵家访的或许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媒体也有报道:许多班主任反映,家长和学生常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见;有的网友喊话,呼吁取消家访。

要叩开学生一家的门扉,先得好好疏通其心扉。在通信发达且越发讲究“边界感”的当下,入户家访或许显得陈旧繁琐,可这并不代表没有意义。视频聊是方便,但狭小的屏幕往往会框住视野与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容易察觉出孩子的桌椅是否舒适、亲子的互动是否和谐。张桂梅等教育者的生动实践,还有海外类似经验,也都印证了家访在今天仍有其独到价值。

家长设防或抗拒,并非是“玻璃心”,而是出于信息不对称、预期不确定。讲清家访的动机和步骤,问清家里的顾忌和需求,才有助于卸下心防、心意相通。要做好家访,便不能把它当作只能答“要”与“不要”的单选题,或是一厢情愿、自行其是的独角戏。

家访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们的更好发展。作为共同肩负这一重任的主体,家、校、社三方须同题共答、同心协力,把孩子们的权益摆在第一位,凝聚起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家访”一词就能愈发契合时代需要,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