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搭桥,精神传承!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激活工业文明记忆
日期:2025-10-23 来源:黄石社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思政课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工业历史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下陆区社科联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这场 “行走的思政课”,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把两者拧成了一股“有温度、有深度” 的育人力量。近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智能制造学院携手,带着60余名师生走进黄石市博物馆,以“观千年炉火,悟工业精神”为主题,让大家在触摸文物、回望历史的过程中,读懂工业文明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传承。

校馆“牵手”:为“数字思政”搭好实践舞台
馆内从古代矿冶工具到近现代工业设备的展品,记录的不只是技术变迁,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史,这正是思政教育最需要的“真实素材”。学校有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博物馆有承载地方文化与工业记忆的实物资源,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两者结合便把抽象的“工业精神” 转化为可感知、可学习的具体场景。双方还达成的长期合作协议,让这里成为师生常态化开展思政实践的“校外课堂”,让思政教育跳出教室、扎根现实。
文物“说话”:在沉浸式参观中解码工业精神
“看文物不只是看‘老物件’,更是看背后的人和事。”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沿着“千年矿冶文明” 的脉络慢慢走:这种“实物+故事+精神”的讲解方式,完美解决了“工业历史难懂、工业精神抽象”的问题。它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自己去体会。

数字“赋能”:让社科普及突破时空限制
在数字化时代,社科教育也需要“科技助力”。这次活动里,学生代表携带相机、全景采集设备提前踩点,对展品细节、展厅布局、讲解内容进行系统记录:有的聚焦文物特写,标注 “古代矿冶工具的铸造工艺”“近现代机床的技术参数”,形成完整的 “文物技术档案”;有的用全景设备还原 “千年矿冶文明” 展区的参观动线,确保线上浏览能还原线下沉浸式体验;还有的整理展品文字介绍与背后故事,制作成 “工业精神知识卡片”。这种“线下实践+线上转化”的模式,为社科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青春“发声”:从数字实践中找到专业成长的方向
“这次用专业课所学记录工业历史,才懂我们的技术能让精神‘活’起来。”在参观后的分享会上,学生们结合智能制造专业所学,畅谈对工业精神的理解与践行方向。从学生的心声里能看到,这场 “行走的思政课” 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实” 的连接:通过工业历史的熏陶,让学生自己找到“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地方发展”的结合点。这种“从历史中找方向”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有感染力,也更能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