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普及阵地

踏访百年水泥遗址,“行走的思政课” 解锁社科育人新玩法

日期:2025-09-23    来源:黄石社科

近日,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华新水泥厂旧址)热闹非凡,一场以工业文化为底色、思政教育为内核的 “行走的思政课” 在此精彩开讲。该基地充分发挥工业遗产资源优势,精心策划这场研学活动,吸引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名师团队、思政课青年教师研修班学员等一众 “大咖”,在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石港区社科联主席)王振钰教授的带领下,共同探索工业遗产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社科育人新路径,基地里的老厂房、旧设备瞬间变成了 “活的思政课堂”。


工业遗产:承载历史记忆的“思政教科书”

作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华新水泥厂旧址有着得天独厚的 “社科底气”—— 自 1907 年建成以来,这座 “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 以 “远东第一” 的工业地位,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百年变迁,从实业救国、抗战西迁,到支援国防、体制转型,再到践行绿色发展,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业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史诗。


2021年,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黄石港区政府携手发力,联合申报,华新水泥厂旧址成功拿下教育部、工信部 “工业文化育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的超牛名号,工业遗产的育人价值也正式被纳入超火的 “大思政” 教育体系。2024 年,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脑洞大开,绘制的 “华新水泥厂旧址” 实践教学数字地图,成功被收录进教育部 “大思政课” 手绘地图湖北篇,借助超炫的数字化手段,让工业遗产里藏着的思政内涵能像火箭一样传播得更远、更广。


如今,在华新水泥厂旧址基础上精心改造出来的华新 1907 文化公园,靠着我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个超火的工业文化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能轻松超过 10 万人次。1907 工业历史长廊、细磨车间博物馆、1 - 3 号回转窑这些全国重点文物点段,不再是安安静静、没啥声响的工业遗迹了,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能让人尽情触摸、深度感知的 “实景思政课堂”,让来参观的人能在沉浸式的历史场景里,实实在在地感悟工业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就像被充满了能量一样!

多方联动,汇聚 “大思政” 育人超强合力

在这次研学活动里,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的超牛主持人路丙辉教授,带着超给力的团队和思政课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员们,沿着 “文博核心区 — 文商融合区” 的超酷路线,实地考察了一番。路丙辉教授团队当场就从超厉害的 “远东第一窑” 里提炼出超深刻的精神内核,把工业遗产背后那些超精彩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转化成了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给 “行走的思政课” 添上了超有深度的社科内涵,简直太牛啦!

黄石港区社科联副主席、华新水泥厂超棒的讲解员黄菁,以《工业遗产里的黄石故事》为超赞主题,给在场的思政课教师们系统梳理了华新水泥厂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使命和担当。从实业救国时坚守初心,到绿色发展时积极转型,黄菁的讲解,不光清清楚楚地展现了黄石工业的发展脉络,还深入挖掘出工业遗产作为 “地方文化名片” 和 “思政教育载体” 的双重价值,给思政课教师们挖掘本土社科资源提供了超实用、超靠谱的思路。


在华新 1907 文化公园超有氛围的白日梦书店,一场围绕 “大思政课” 建设的社科研讨会开展得热火朝天。来自好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华新水泥厂旧址的负责人,还有黄石港区社科联主席团的成员们聚在一起,针对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超深入的交流。

社科赋能,开拓工业城市育人与发展新道路

这次 “行走的思政课” 实践活动,是黄石依托工业遗产资源,推进 “大思政” 建设的一次超生动、超有创意的尝试,也给社科工作服务地方教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超宝贵经验。从社科的角度看,工业遗产可不只是工业文明的 “活化石”,更是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文化资源,简直就是宝藏。把工业遗产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本质上就是对地方特色社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创造性转化,就像把普通石头变成闪闪发光的宝石。

未来,该基地将继续发挥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完善 “行走的思政课” 标准化教学模式,开发更多结合工业历史、社科理论的研学课程;另一方面深化与高校、政府、文旅机构的联动,推动工业遗产的思政价值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深度绑定,让基地不仅成为社科普及的 “主阵地”,更成为黄石打造 “工业文化育人高地” 的核心引擎,为工业城市社科育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注入持久动力。